“郑州新闻广播”优秀微刊推荐新股配资服务官网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郑州广播电视台推出特别报道《寻碑·抗战》。在金水区贾鲁河段南岸,矗立着郑州市区唯一一座为纪念抗日民众英雄而设立的纪念碑——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。这座碑不仅刻下了84年前杲村十七勇士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,也见证了一个普通村庄从战火走向振兴的崭新历程。
⇈看烽火下的杲村保卫战
在金水区丰庆路街道杲村北侧约50米,有一座灰白色的石碑,碑体不算高大,四周松柏苍翠。87岁的蔡增俊时常坐着轮椅来到碑前,每每看到石面上刻着的十七个名字,他总会想起自己的表大伯宋文选。
84年前,时任保长的宋文选带着村民,击毙了几个日本兵,夺回了杲村桥。
1941年9月,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。为牵制郑州地区的中国军队南下支援长沙会战,日军进犯郑州,敌我双方激战近一个月。10月31日,中国守军发起反攻,日军不敌,准备北渡黄河逃窜。为阻止中国军队追击,日军在贾鲁河沿岸的弓庄、杲村、固城、老鸦陈等四个村子北边的贾鲁河桥头上,各安排了一队兵力据守。
11月2日傍晚,十多个日本兵进杲村扫荡,碰见了耳聋的村民宋大聋。宋大聋听不到日本兵的问话,就被几杆刺刀残忍地挑死了。随后,这队日本兵来到了杲村桥南头的饭店,邵苍父听不懂日本话 ,也被挑死。
《杲村村志》里记载,日本兵进村后,见到人就放枪,见到鸡鸭就抢。
仅因为听不懂日本话,两位无辜村民丧命,这是杲村村民第一次直面日军的暴行。鲜血染红了村头的黄土,也点燃了杲村人心中的怒火。
11月3日一早,一队二三十人的国民党军队追击而来,在寨墙附近与日军交火。不到一个小时,又有两个新兵连赶来支援,但由于日军火力猛烈,带队连长下令撤离。
左: 蔡增俊 右: 宋国安
“村民们一下子就急了,宋文选带着大伙拦住部队不让走,要求留下武器,自己上去打。”这段惊险的场景,是村民宋国安从父亲宋建昌口中听来的。
宋建昌是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的核心发起人与史料整理人之一,生前常给家人讲述那段历史。宋国安说,父亲每每提及乡亲们主动请战的模样时,语气里满是敬佩。
彼时站出来的村民里,宋文选、宋锡纯等几人曾当过兵,多少有些作战经验。但也有人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,既不是民兵,也没摸过枪,就凭着一股 “保护家园” 的血性,爬上寨墙跟鬼子拼命,宋明喜的父亲宋遇合就是其中之一。
“我爹生前常跟我们讲那一仗,说当时他们手里没武器,就用镰刀、锄头、铁锹,不怕了,以命换命,也要跟他们干。”宋明喜说,正是受父亲的影响,后来他们兄弟五人,三个都当了兵。
这场战斗的结果也出人意料,村民击毙了四名日军,缴获一挺机枪和其他武器,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。
《郑州抗战纪事》里记载,在这场战斗中,以各种形式参加战斗的杲村村民共有17人,其中有7人自此参加了抗日武装,均在战场上牺牲。
然而,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逐渐被遗忘于乡野,外界知之甚少。
直到二十多年前,宋建昌、蔡增俊等人决定行动起来,挽救这段记忆。他们不仅挨家挨户走访村里的当事人和后代,还带着初步整理的资料,跑遍了附近多个村落,寻找可能知情的老人们反复核实细节,一点一点拼凑与还原出当年的真相。宋建昌的儿子宋国安回忆道:“我父亲退休后,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花在这上面。他们来回奔波,就是不想让这件事被埋没。”
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抗日战争亲历者,蔡增俊在1941年战斗发生时年仅三岁,并没有直接的战斗记忆。但在父辈们的反复讲述以及多年搜集、整理资料的过程中,这段历史早已深深镌刻在他的心底。
让英雄不再无名成为他们共同的心愿。“我们主张要建个纪念碑,让大家知道我们村的事儿。”蔡增俊说。
在各方努力与街道社区的支持下,杲村民众抗日纪念碑于2005年庄严落成。
遗憾的是,主要发起人宋建昌没能亲眼看到这一天。儿子宋国安说,父亲生前有三个心愿:为十七抗日民众立碑、续写宋氏家谱、编修杲村村史。后来他因病去世,将这些事托付给了蔡增俊。如今,这三件事都已完成。
说到这儿,宋国安声音忍不住低了几分,眼眶慢慢红了。他抬手抹了把眼角的泪,说道:“父亲要是看到肯定很开心。放心吧,孩子们会记住的,会继承老一辈的英雄事迹,把我们村发展得更好。”
现在,这座纪念碑成了杲村的精神地标,红色记忆也在年轻一代中慢慢传承。
左: 宋喜波 右: 宋薇
“00后”宋薇是十七名抗日民众之一宋建中的曾孙女。她从小听着这段历史长大,上大学时,只要有机会,就会跟同学讲起曾祖父和其他义士的故事。“知道这段历史之后,我非常自豪,觉得我们从小生活的村落变得熠熠生辉,从小看着我长大的这些爷爷奶奶,也变成了最可敬和最可爱的人。他们的精神,应该被更多人知道。”她说。
受先辈影响,宋薇在大学期间就积极入党。今年毕业后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到杲村社区工作:“我要尽我所能,像先辈们守护家园一样,服务好这片养育我的土地。”
今日的杲村,早已不是当年战火中的模样。走进村里,整洁的道路、齐全的设施让人眼前一亮。杲村党委副书记宋喜波介绍,近年来村里着力打造“5分钟幸福生活圈”,托育中心、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、社区医院、养老中心等民生设施一一落地,真正实现了“幼有所护、学有所教、病有所医、老有所养”。
村里还将编好的《杲村村志》发放到每家每户,使之成为村民了解历史、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读本。
对于未来,杲村也有清晰的规划,依托贾鲁河生态廊道的自然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条件,整合自然景观、历史文化和商业资源,打造集生态休闲、商务办公、文旅体验于一体的城市新地标。
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,正切实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。
德贤、锡纯、建中、德银、明孩、长选、福生、文选、三孬、遇合……蔡增俊老人凝视着石碑,目光逐一抚过那些熟悉的名字,笑着说:“现在的日子太好了,一代比一代干得好,一代比一代强。”
微风拂过,似在回应这跨越时空的告慰。
从1941年烽火连天的寨墙,到2025年宜居宜业的幸福社区,从十七位保家卫国的普通农民,到如今返乡奉献的年轻党员,杲村的故事,始终在时代中续写,未曾间断。
记者:李欣洁、王妍斐
视频:赵家祥
策划:赵克、程相山
统筹: 马松林、王尚枢
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